我的书单-文学类

Posted by [Zenith John] on Monday, May 15, 2023
Last Modified on Saturday, August 19, 2023

第三版序言

添加了夏目漱石、谷崎润一郎、阿契贝、汉德克、井上靖、库切、萨冈、聚斯金德、兰斯迈耶、坂口安吾、波拉尼奥、兰波、刘亮程、刘震云、里尔克、策兰、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纪伯伦、穆齐尔、欧阳江河、阿迪契、《悬诗》、科托、陀思妥耶夫斯基、村上龙、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卡尔维诺、乔伊斯等人的作品。

2024年1月8日

第二版序言

添加了钱钟书,沈从文等第一版遗漏的作家。补上了老舍的生卒年,放在了正确的位置。对比第一版还添加了毛姆、杰克伦敦、帕穆克、莫迪亚诺、福克纳、黑塞、张爱玲、芥川龙之介、阿斯图里亚斯、帕斯、乔伊斯、库切、苏轼、菲茨杰拉德、郭沫若、艾略特、萧红、卡彭铁尔、勒·克莱齐奥、马尔克斯、大江健三郎、米勒、贾平凹、沃尔科特、迟子建、陶渊明、三岛由纪夫、苏童、阿契贝、奥威尔、辛格、纳博科夫、佩雷克、略撒、品钦、北岛、提安哥、戈迪默、鲁尔福、科塔萨尔、毕飞宇、李白、辛弃疾、格非、富恩特斯、埃科、汤显祖、孔尚任、洪昇、伍尔夫、福楼拜、希腊戏剧、陀思妥耶夫斯基、塞万提斯、荷马、托尔斯泰、紫式部、奥维德、马哈福兹、菲尔多西、蚁垤、周邦彦、王安忆等人的作品以及《古诗源》《古文观止》。

我决定以满分 10 分的评分的形式,对于作品重新进行评价。主要参考的是四个维度

  1. 个人好恶
  2. 艺术价值
  3. 社会功能
  4. 历史意义

2023年8月19日

第一版序言

这是我个人读完的文学类的书目的列表。我会将中国和外国的作品分开,同时将作品归涉于作者名下,并尽量按照作者出生年代排序的。想到整理这份列表的意义是为了查漏补缺。另一方面也是督促我自己继续阅读学习。按照我个人的意见将作品归为四档

  • A: 想要或者已经读了两遍或以上的。
  • B: 读完之后让人感觉有良好余味的。
  • C: 读完之后感受一般的。
  • D: 读完之后让人宁愿没读过的/读得非常痛苦几乎读不下去的。

2023年5月15日

中国编

《诗经》

打分:10

重读《诗经》之后,我不得不对《诗经》给予最高的评价。对于诗经的社会功能和历史意义相信无需多提,作为六经之一和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中国影响之大,恐怕最多最多只有《论语》可以媲美。而《诗经》的艺术特色,在于赋比兴三法,这三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诗歌技巧。而在《诗经》之中,就已经炉火纯青。

以下为第一版评价:我对于《诗经》的感觉非常复杂,一方面,这本书是真的很难读。另一方面,有些诗确实让人感觉意义隽永。所以我就模模糊糊给这个评价吧。

《楚辞》

打分:10

楚辞可以说是最接近西方所谓史诗的体裁,里面记载了大量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其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可能仅仅次于《诗经》。自屈子赋骚,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文人。而《楚辞》之绮丽华美,不唯《诗经》所不及,亦开汉赋之先河。

司马迁(BC145/135-??)

  • 《史记》9.5

    《史记》不是中国的第一本史书却能有如此深远之影响,不唯在其创建纪传之体,而被后世所继承;亦在于其文辞优美,而非事件之堆砌。从此之中也可一窥中国古代以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仅以历史书而论,则难免有偏离史实之谬。但从文学的角度看,可为后世记事文之范本。

陶渊明(~365-427)

  • 《陶渊明集笺注》9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诗文作者之一,其《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是我最喜欢的文学作品。但是陶渊明的影响力,相对一般。因为他出生于格律诗形成之前,而后人多做格律诗者,故而很少直接学习陶渊明的作品。其清新自然的文风也少有人可以模仿。

孟浩然(689-740)王维(~693-761)

  • 《王维孟浩然选集》 8.5

    山水田园诗的两位代表人物。可于诗中品鉴恬淡之味。

王昌龄(698-757)

  • 《王昌龄集编年校注》 8.5

    王昌龄一般认为是一位边塞诗人,诗歌格调高古,气势雄浑,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其和李白的创作的对比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尤其是二者都创作过一定数量的闺怨诗,可以从中观察到唐代男女地位并未像后来变得如此畸形。

李白(701-762)

  • 《李太白全集》9.5

    李白是诗歌的天才,其作品承庄周、屈子、谢灵运而能独出机杼。其高超妙绝之处,即使是杜甫也不能及。但是其缺点也在于作品以气胜,未有经营之功。故于七律未能专精。值得一提的是李白的地位逐渐不如杜甫的原因在我看来除了杜甫可学之外,还有一点就是道家的思想在魏晋清谈之后,逐渐被宋明理学所取代。

杜甫(712-770)

  • 《杜诗详注》10

    严格来说,详注仇兆鳌的手笔,但是文章最重要的主题部分“诗”,还是杜甫所做的,所以我还是归到了杜甫的名下。其实读过杜甫的全集之后,你就发现杜甫也不是每一首诗都写得那么好,也有一些多少缺点味道的。但是杜甫诗的成就自然是不必多说,值得一读再读。何况自宋以来就有“千家注杜”之说,可见杜甫的影响之大。而自李杜之后,可以说虽然诗依然是中国文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创作水平却是逐渐下降。其中虽有李杜天才他人所不能及的原因,也未免没有格律诗的创作过于束缚的原因。鲁迅说:“一切好诗到唐都被写尽。”抒情诗在唐代的大量创作后,留给后人的余地不多。钱锺书指出,宋人只能走出一条以诗说理的路子上来。而元明清又如何呢?社会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翻来覆去能写的也不过那么一点东西罢了,纵有诗才也难出新意。依此理论,在中国革命之后,近体诗的创作应该迎来新的变化,然而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这一条传承可以说是断裂了。

白居易(772-846)

  • 《白居易选集》 8.5

    众人皆知,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但是却不知道白居易在后期心灰意冷转向了恬淡的闲适的诗歌创作,甚至后期的诗歌在日本影响很大。白居易的诗歌以平易著称,然而语虽平易,并不有损诗格,反胜过不少堆砌典故、卖弄聪明的作品。

李贺(790-816)

  • 《李长吉歌诗编年笺注》 8

    李贺被称为诗鬼,在于他的诗作想象丰富,意象独特。然而遗憾的是他的诗歌创作由于过于追求奇绝,难免会有割裂感,缺少贯通的气脉。但无论如何,李贺终究是中国诗坛中的一朵奇葩。

李商隐(~818-~858)

  • 《李商隐诗歌集解》 9

    李商隐是我心目中唐朝排名前五的诗人。尤其在七律的创作上更是尤有建树。李商隐的诗歌成就在于其进一步地挖掘了人的内心世界,将微妙的情感通过隐晦的诗笔表达出来,形成了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诗风。

苏轼(1037-1101)

  • 《苏轼诗词文选评》 9.5

    苏轼精通儒释道三家,在诗词文三个领域都有着杰出的创作。其在词方面开创了以诗为词的豪放词派。在散文方面,被认为是仅次于韩愈的第二人。在宋诗中也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存在。尤其是其屡遭贬谪的经历,更是让他的作品有了些许的传奇色彩。其豁达之气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也是别出一格的。

周邦彦(1056-1121 或 1058-1123)

  • 《清真集笺注》 8.5

    周邦彦是格律词派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重视音律,而不失词之本色。(豪放词是词之变格)他的词作在数量质量上都是宋词中的佼佼者。然而词的影响和诗相比是远远不如了。

李清照(1084-1155)

  • 《李清照集笺注》 7.5

    李清照写的最好的还是词,但是她的作品太少,影响比起周邦彦亦是不如。作品虽好,但也未到惊世骇俗的水平,所以只能给个良好,而算不上优秀。

辛弃疾(1140-1207)

  • 《稼轩词编年笺注》8.5

    豪放词的集大成者,虽然所做是词之变格,但却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其缺点在于有时候过于喜欢用典,使得读者难免有隔膜之感。有 0.5 分是出于我对于豪放词的偏爱加上去的。

王实甫(1260-1336)

  • 《西厢记》 8

    其在戏剧形式上有所创新,其思想相比于传统的封建礼教而言也有所突破,语言也较为雅致优美。但是其大团圆的结局又是因承了中国古代的传统,使得作品的情节过于理想化。因此由于我个人不喜欢所以扣了 0.5 分。

施耐庵(1296-1370)

  • 《水浒传》 8

    其本于历史,结合了中国古代的民间说书等进行创作,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中的经典作品。据说罗贯中也参与了这本书的产生过程。《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可以合并起来看,因为二者都是基于历史,结合民间故事,再经过编排形成的。可以说在这两本书中,中国文学的传统叙事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高度。这里面自然有基于前人创作,因此在情节的构建上少花了一些功夫的有力因素。也足以见得小说家的笔力。就现代而言,小说家以让读者读不懂为趣,越来越偏离小说的社会意义。而另一些小说家,虽然为大众写书,但是故事总是交代不清,可以说没有学到古人的精华。

    第一版评价: A: 虽然读了很多遍,但是以我现在的眼光看可能并没有那么的好。对于初中的我来说,替天行道是正义之举,但是现在看来倒有些不是滋味。

罗贯中(~1330-1400)

  • 《三国演义》 8

    见施耐庵《水浒传》。

    第一版评价: A: 中国文化的瑰宝,使得三国的正史不显。

吴承恩(~1504-1582)

  • 《西游记》 8.5

    《西游记》之故事虽然也有原本,但是相比于《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而言虚构色彩更为突出。尤其是它结合了中国大量的妖怪故事,还将佛教和道教以一种惊人的方式结合到了一起,使得对于其的理解有了丰富的内涵韵味。相较于《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以叙事为主的形式,在《西游记》中却流露了作者对于佛教、道教的思考,在内涵上显得更为丰富。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正是《罗摩衍那》中的阿曼奴,可以互相参照。

汤显祖(1550-1616)

  • 《牡丹亭》 7

    《牡丹亭》本于《杜丽娘慕色还魂》,其故事有一定的曲折,但是还是难以逃脱才子佳人的固有套路。虽然语言优美,但是思想上并无进步之处。

  • 《紫箫记》 4

    艺术性一般,未能完结,无甚影响。

蒲松龄(1640-1715)

  • 《聊斋志异》 8

    《聊斋志异》以鬼怪故事来暗讽人事。蒲松龄收集和改写了民间的故事和传说,写出了这一本可以说代表了中国文言笔记小说最高峰的作品。其在细节叙事上可以说是非常精妙,不少故事的情节也是独出心裁。但在我看来《聊斋志异》中有太多的篇目在情节、思想上具有重复性,这削弱了这本书的可读性。因此我不认为这是一本优秀的作品。

洪昇(1645-1704)

  • 《长生殿》 7

    《长生殿》本于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参考了其他的文学创作而写成。其艺术性尚可,但前有白居易《长恨歌》珠玉在前,实在难以给一个很高的评价。

孔尚任(1648-1718)

  • 《桃花扇》 8

    《桃花扇》以明末的历史为本,以男女情事来写国家兴亡,可以说是在艺术性、独创性和思想性上都有所突破的作品。尤其是其出家的结局,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难有的悲剧故事。(虽然比起西方的悲剧,悲剧色彩要弱)以我来看,可以说四大名剧中唯一值得一看者。

曹雪芹(~1715-~1763)

  • 《红楼梦》 9

    在四大名著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都带有浓重的历史。而《红楼梦》的虚构色彩更为浓厚,可以说是中国小说独立虚构的里程碑。尤其是它创造了作中作的模式,以世界文学的视角来看也可以说是非常之先进。而其细腻的描写,精心的结构,更是让人如入大观园一般应接不暇。但是《红楼梦》未见有一人写成的一百二十回本,而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割裂,使得文脉、伏笔都不连贯。因此,只能勉强够上超一流作品之末席。

鲁迅(1881-1936)

  • 《呐喊》 9.5

  • 《彷徨》 10

  • 《故事新编》 9.5

  • 《野草》 9.5

    鲁迅的小说使得中国白话文小说从一开始就达到了顶峰。鲁迅虽然用白话作文,但是其中依然包含着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统。同时鲁迅对于世事的批判和思考也可以说是鞭辟入里。二者的结合使得鲁迅的小说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同时还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仅以艺术性论《呐喊》是比不上《彷徨》的,但是《呐喊》毕竟有首创之意义,故而多加了 0.5 分。如果说在《呐喊》《彷徨》中鲁迅还是一个现实主义的小说家,那么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就为中国现代小说开辟了新的领土。鲁迅以一种游戏的方式,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的批判,从而以一种反面的方式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可以说比胡适的诗更像诗,语言有节奏,而又充满了言外之意。

郭沫若(1892-1978)

  • 《女神》(诗歌、戏剧集)8

    虽然有人认为个人的品行而不喜欢郭沫若(虽然其中或许有很多都是捏造的,可以参看一个辟谣视频:【提壶问答】有关郭沫若同志的十个流言及真伪(全集)),但是郭沫若的作品还是中国五四时期最好的诗歌创作。尤其是其中的激情是中国当时所非常需要的。虽然有一些幼稚,但也是开一代之先河。郭沫若翻译的《浮士德》也是气势恢宏。

老舍(1899-1966)

  • 《骆驼祥子》 8

  • 《茶馆》 8

    老舍的作品总是贴地气的,在很多人看来或许不够现代。但是,从他的作品中总是能感受到深刻的情感。《骆驼祥子》可以说是中学必读的中国现代作品里唯一的让我留下深刻印象。老舍是中国小市民的代表,他的戏剧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优秀文学作品的代表。

冰心(1900-1992)

  • 《繁星·春水》 2

    学泰戈尔而只有皮毛,情感太单纯。

沈从文(1902-1988)

  • 《边城》 8

    沈从文的文章让人感到自然。他的《边城》可以说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沈从文的文字功底是扎实的,情感是饱满的。《边城》是够格的小说。

曹禺(1910-1996)

  • 《雷雨》 8

    雷雨在我看来是西方戏剧中国化的一次很成功的尝试。虽然难以避免传统戏剧巧合过多的问题,但是确是一部真真正正的悲剧。其伦理问题具有明显的西方色彩,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回避的。《雷雨》在情节的推进上做到了有条不紊,在语言上也是平实自然的。

钱锺书(1910-1998)

  • 《围城》8.5

    《围城》我读过的最有趣的中文小说。虽然文章的格局不大,但足以见得作者的文笔功力以及对于社情的生动摹写。尤其是文中的比喻更是天下一绝。其中0.5分是出于我对于这部作品的喜爱加上的。

萧红(1911-1942)

  • 《生死场》7.5

  • 《呼兰河传》8

    萧红在我看来是一位被低估的作者。她的作品是自然而不平庸的。将《呼兰河传》和迟子建的《北极村童话》比较就能看出两个人语言的优劣来。

张爱玲(1920-1995)

  • 《倾城之恋》8.5

    张爱玲的名气很大,影响也深远。但是我确实不太喜欢这种以男女情爱为主题的小说。张爱玲在我看来是文笔极佳的作者。她用笔精炼,深得《红楼梦》的真传。由于个人的厌恶,我还是扣了 0.5 分。

陈忠实(1942-2016)

  • 《白鹿原》8.5

    混合了中国传说和现实变迁的长篇小说,颇有可观之处。只是在现实之中又混杂了些许了神秘元素,总让我有种莫名的宿命论之感。当时的中国文坛受到了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但是在我看来基本没有哪一部中国的小说能够真正意义上靠近《百年孤独》,也没有真正学到魔幻现实主义。并不是在作品中添加一些神神鬼鬼的因素就称得上魔幻现实主义的。要知道百年孤独的每一个情节与其说是虚假,不如说是夸张,其完全可以在现实中实现。比如说吃土,比如说香蕉公司杀人,这些事情看上去荒诞不经,但是在现实中完全是可以实现的。正因如此马尔克斯才称自己为现实主义,而他的作品才有如此强的震撼里。

路遥(1949-1992)

  • 《平凡的世界》7

    没有吹的那么好,但也不算太糟糕的作品。在我看来有些许平庸的作品,其语言过于一般了。情节也带有理想主义色彩。

北岛(1949-)

  • 《履历》(诗歌选集)8

  • 《在天涯》(诗歌选集) 8

    有诗意和情感,但是我并未感到震撼。

贾平凹(1952-)

  • 《秦腔》 9

    是我眼中最好的中国现代小说之一。其文笔粗而不俗,通过秦腔这一载体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而引生半精神病的身份,更是让现实和幻想融为了一体,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里。

曹文轩(1954-)

  • 《草房子》7.5

    读的时间过去太久了,以致于印象有些模糊。只记得还是挺感人的。

王安忆(1954-)

  • 《长恨歌》 8

    少有的写城市还算不错的作品,但是个人感觉语言有些拖沓。尤其是情节的现实感较弱,让人有一种微妙的隔阂感。

莫言(1955-)

  • 《蛙》8

  • 《生死疲劳》 8.5

    两本都是对中国现实的反思之作。虽然被称作中国的马尔克斯,但是就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生死疲劳》还是比不上《百年孤独》。或许是因为《百年孤独》所表现的历史比《生死疲劳》更为宏大吧。而《蛙》对于计划生育的批判也是稍显单薄。有人批评莫言的保守倾向我认为是非常有道理的。

欧阳江河(1956-)

  • 《欧阳江河诗选》 9

    欧阳江河的创作有一种独特的质感,能够在意象的奇崛和诗意的表达两方面都用功颇深。他的诗歌超脱了抒情的范畴,而充满了哲思,但这种哲思并没有损害诗歌的文学意蕴,反而使得它回味无穷。

阎连科(1958-)

  • 《白日流光》8

    让人读之欲流泪的村庄的悲情奋斗故事。尤其是其向死而生的倒叙设计更是在读最后一章时给人以努力徒劳的悲怆之感。

刘震云(1958-)

  • 《一句顶一万句》 8

    刘震云的小说充满了幽默风趣的语言。但是在长篇的小说之中,《一句顶一万句》的立意反而显得比较弱,未能够和如此好的语言匹配起来。或许是因为我还未理解作者的深意吧。

余华(1960-)

  • 《活着》 7.5

  • 《许三观卖血记》 8

    两本书的内容多少有一些雷同,都是描绘小人物的生活境况。在我看来《许三观卖血记》的隐喻性更强一点。因此建议只看后一篇。

刘亮程(1962-)

  • 《本巴》 8

    小说本自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小说的抄袭风波我不予评论。但就我个人的阅读来说小说的情节奇崛生动,让人不由地想要看下去。但最后作者试图连通现实和史诗的手段一是已经被用滥了,二是连接处似不够顺滑,和前文具有割裂感,让我不是非常满意。

苏童(1963-)

  • 《我的帝王生涯》 7.5

    这本小说虚构了一个帝王被架空到被废的过程。其描写还算比较有水平,但是其立意上让人感觉稍显不足。

迟子建(1964-)

  • 《北极村童话》 6

    或许是这部作品不能代表迟子建的水平,《北极村童话》在我看来是一部很平庸的作品,无论是语言还是思想都只能说将将够上文学作品的程度。

毕飞宇(1964-)

  • 《推拿》 8

    我认为这本小说的取材是非常好的。它关注到了日常生活中常常被忽视的残疾人的生活,但是对我来说它的问题在于语言过于朴素了,甚至可以说平庸,让人感觉没有灵性。

格非(1964-)

  • 《迷舟》(小说集) 8.5

  • 《人面桃花》 9

  • 《山河入梦》 8.5

  • 《春尽江南》 8

    《迷舟》是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品,作品挺有特色,但不易理解。《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作为《江南三部曲》是中国现代小说中不可多德的精品。但是或许是构思不够充分,或许是作者逐渐笔力耗尽,或者是缺少了距离感。让人难免感觉一部不如一部。但是第一部可以说是最好的中国现代小说之一。

海子(1964-1989)

  • 《海子诗精选》 8.5

    海子是我最喜欢的现代诗人。他的诗具有一种力量感,带着一种难得的激情。所以我愿意给他加上 0.5 分。但是说实话,我个人还是更喜欢古诗。

其他

  • 《古文观止》 8.5

    是一个篇幅适中的古代散文选本,表现了古代散文中的精华。缺点在于先秦和《史记》的文献选的太多,以及对于骈文过于轻视。

  • 《古诗源》8

    唐以前的诗歌的收集,但是并不是十分全。有些诗歌还是不错的。

  • 《汉魏晋笔记小说大观》 7.5

    可以了解一下中国小说的最初形态。具有极强的民间文学的性质,大部分是基于史传的演义,难以判断其中作者主观创造的成分究竟有多少。总得来说情节并不生动,但也算有所言。

  • 《唐诗三百首》 9

    唐诗的经典选本,基本上还是比较恰当的。

  • 《宋词三百首》 9

    一个篇幅适中的宋词选本,有助于了解宋词的大观。

  • 《元曲三百首》 8

    元曲的选本。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语言逐渐俗化的。不少元曲已经几近白话了,艺术性有所下降。

国外编

荷马(生卒年不详)

  • 《伊利亚特》《奥德赛》 10

    重读荷马史诗,感受和初读时已经大为不同。虽然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随时了诗歌的韵律,但是其中恢宏的史诗气魄和修辞都非常不错(相比于《罗摩衍那》)。尤其是考虑到他对于西方文明的重要影响,更是不能不给予其更高的评价。

    以下是第一版评价: D: 读得非常之痛苦。不仅人名的记忆对我来说非常困难,而且感觉它的描写方法也非常不对我的胃口,实在是感受不到诗歌的美感。虽然是西方文学史的经典之作,但是我读起来完全没有感觉。

埃斯库罗斯等

  • 《古希腊戏剧》 9

    西方戏剧的开山之作,尤其是俄狄浦斯的悲剧更是被广泛的讨论。遗憾的是其中大多数的作品在现在只剩下了残篇,因而不能给予太高的评价。

蚁垤?

  • 《罗摩衍那》 9

    在历史意义上是非凡的作品,尤其是印度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是有很深的影响的。(虽然主要集中在佛教方面)但是行文还是过于质朴,篇幅过长而多有重复。整体的结构也并部不严谨。这都是民间传颂的史诗所具有的特点。

奥维德(BC43-17)

  • 《变形记》《女杰书简》 9

  • 《岁时记》《哀歌集》《黑海书简》《伊比斯》《情诗集》《爱的艺术》《爱的疗治》《女人面妆》 8

    奥维德继承了希腊的文化,又在诗歌中对于神话进行了再创造。我尤其喜欢他的《女杰书简》,不少是以女性的口吻而对男性进行批评,在当时来看也算是一种创新。在阅读时,我会想到中国的伟大诗人李白所创作的一些闺怨诗。二人的作品都是男子作闺音的佳作。

菲尔多西(940-1020)

  • 《列王纪》 9

    波斯王国的史诗,其篇章已然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尤其是一人之力完成如此长的诗歌创作,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如果不是唯一的)。从中可以一窥波斯的瑰丽文化。

紫式部(~973-1014)

  • 《源氏物语》 9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已然具有很高的水平。奠定了日本文学的物哀的特点。但是如果脱离其历史环境来看,其在叙事方面依然较为松散,情节的连贯性不强。另一方面,其思想性也较当时的环境没有突破。

但丁(1265-1321)

  • 《神曲》 9.5

    重读《神曲》之后,尤其是读到了诗体翻译的神曲,不能不为但丁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所感动。真正地发时代之先声的有力量的文学作品。

    以下是第一版评价: D: 和《伊利亚特》一样,非常难读。而且《神曲》的用典实在太多了,而这些和宗教有关的典故又完全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我几乎是硬撑着把它看完的。

塞万提斯(1547-1616)

  • 《堂吉诃德》 9

    《堂吉诃德》中西方小说的叙事已经到了很高的水平,尤其是幽默的笔法更是让人手不释卷。而以现在的视角来看,或许我们会对堂吉诃德有一个新的评价。在某种意义上他是一个象征性的具有两面性的角色,一方面他是愚昧的,但另一方面,他的坚持有不能不让人感慨。塞万提斯因此成为了西班牙语文学的奠基人物。

莎士比亚(1564-1616)

  • 《哈姆雷特》10

  • 《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莎士比亚诗集》9

  • 《第十二夜》《皆大欢喜》《裘力斯·凯撒》《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科利奥兰纳斯》《理查三世》《约翰王》《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篇》《亨利四世下篇》《亨利五世》《亨利八世》《亨利六世上篇》《亨利六世中篇》《亨利六世下篇》《爱德华三世》《两位贵亲戚》《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雅典的泰门》《辛白林》《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暴风雨》《冬天的故事》《错误的喜剧》《无事生非》《爱的徒劳》《维洛那二绅士》《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一报还一报》 8.5

  • 《错误的喜剧》《驯悍记》8

    莎士比亚可以说是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在他的剧作中,神不再占据重要的位置。人真正成为了世界的主角。他广泛地将各种体裁融入戏剧之中,其广度使人惊叹,在历史剧、喜剧、悲剧方面都创造了杰出的作品。他可以说是近代戏剧的代表人和奠基人,也是英语文学的奠基人。而在说不尽的《哈姆雷特》中,他又挖掘了人性之深。

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

  • 《格列佛游记》6

    没什么意思的作品,文字也太贫瘠。远远不能和真正的经典之作比。

歌德(1749-1832)

  • 《少年维特之烦恼》7

  • 《浮士德》10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早期的作品。浪漫主义色彩比较严重。《浮士德》歌德的不朽之作。虽然和《神曲》一样也是大量用典,但是有可能是因为稍微近代了些,所以读起来并没有那么吃力。“太初有为”的翻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总体而言阅读起来并不算顺畅,但还算能够克服。而重读之后,更是为歌德恢宏的气势,严密的结构所震撼。如果说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之父,歌德就是德国文学之父。莎士比亚奠定了英国文学幽默讽喻的特点,那歌德就奠定了之后德国文学富于沉思的特点。

简·奥斯汀(1775-1817)

  • 《傲慢与偏见》6.5

    虽然似乎简·奥斯汀的文学地位很高,但是我一上来读的是她的《傲慢与偏见》。读完之后,我就再也不想读她的其他作品了。因为我觉得她的文章很一般。思想很肤浅,而且剧情巧合性太强。所以我对她就产生了刻板印象,对她避而远之。

雨果(1802-1885)

  • 《巴黎圣母院》《九三年》7.5

    读完之后确实会有一些思考,但即使是雨果最后的杰作《九三年》在我看来也稍有些过于浪漫主义了。虽然《九三年》中的思考已经比起《巴黎圣母院》的二元对立来得丰富了,但是在我看来也是实在有限,不会让我有再读第二遍的欲望。

瓦格纳(1813-1883)

  • 《尼伯龙根的指环》7

    取材于北欧神话的戏剧。读起来没有什么感觉。但是我看的那本是有插图的,配上插图,我觉得可以高半档。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

  • 《简爱》 6

    因为中小学必读书目阅读的,无感。其实总体上来说有和简·奥斯汀一样的问题。

福楼拜(1821-1880)

  • 《包法利夫人》 9

    福楼拜是法国文学的代表人物。都是写出轨,在我看来《包法利夫人》比《安娜·卡列宁那》在结构上更为紧凑。说实话,我并不喜欢托尔斯泰这种在主线之余插入一些表达他的思想的副线的写法。而福楼拜的文风简练优美,很有特色。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 《卡拉马佐夫兄弟》《地下室手记》 8

    虽然有很多人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但是在我看来,他的作品实在一般。在描写上没有什么特色,而所谓的有深度的思想在我看来相比于语言是居于次席的,更何况相比于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尼采等真正的有思想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也未显得有任何过人之处。(虽然尼采受过他的影响,但是受过影响,绝不等于抄袭了陀氏的思想。尼采远比陀氏阐发更深。)

儒勒·凡尔纳(1828-1905)

  • 《海底两万里》7

    因为中小学必读书目阅读的,无感。做为中小学书目还算有点意思。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 《安娜·卡列宁那》 8.5

    虽然我不太喜欢托尔斯泰写副线的方式。但是托尔斯泰的行文明显地比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出一个档次,使得即使他总是荡开一笔,也能让人愿意继续读下去。

马克·吐温(1835-1910)

  • 《百万英镑》(小说集) 8

    其实我读的那本书是包含了《百万英镑》的一个小说的集子。马克·吐温的书以幽默为表象,表现了对于拜金社会的批判。但是由于短篇小说的篇幅原因,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不能够得到深入的揭示,也算是有些小小的缺憾。

莫泊桑(1850-1893)

  • 《莫泊桑短篇小说集》 8.5

    做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小说还是非常精彩的,值得一看。

兰波(1854-1891)

  • 《灵光集》 8

    最近读了一些翻译的外文诗歌,但终究还是感觉离开了母语的诗歌,就像了离开水的海藻,终究是缺少了些生机、韵味。但是即使如此,也能从中多少感受到一些诗人的想象力,也算是有所获。

契诃夫(1860-1904)

  •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 9.5

    短篇小说大师,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顶级的。而且其对于人性的揭露和细节描写都是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他将残酷的现实深刻的揭露出来。

泰戈尔(1861-1941)

  • 《飞鸟集·新月集》 8

    还算不错,但是给我留下的印象也不算特别深刻。清新雅丽和中国诗歌的正味非常相符。

欧·亨利(1862-1910)

  •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8

    同莫泊桑,但是欧·亨利的作品过于强调意外,容易使人生厌。

夏目漱石(1867-1916)

  • 《心》 3

    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反正这本小说对我来说味同嚼蜡。读过之后只觉得夏目漱石先生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毛姆(1874-1965)

  • 《月亮与六便士》 7.5

    毛姆的作品算是还算不错的通俗作品。

里尔克(1875-1926)

  • 《新诗集》《图像集》《杜伊诺哀歌》 8.5

    里尔克的诗是接近于哲理的诗,因而多少能够跨越语言的界限,而给读者以一种新的感受和思考。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所包含的德国的语言文化,但依然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创造力。

杰克·伦敦(1876-1916)

  • 《热爱生命》 7

    有一种野性的美感.

黑塞(1877-1962)

  • 《悉达多》 8

    我个人觉得这部作品过于平淡了。

穆齐尔(1880-1942)

  • 《没有个性的人》 8

    虽然很有名,不少地方写得也很好,但是并不是非常符合我的胃口。非常具有德语文学的特点,指清晰到一种冗长的地步。而且作品遗憾地没有写完。

乔伊斯(1882-1941)

  • 《尤利西斯》 9.5

  • 《都柏林人》 9

    《尤里西斯》一本充满了技巧的书。充满了意识流、戏仿的作品。虽然号称古奥难懂,但是仅仅以文本的表象阅读也算是一个不错的故事。但是深入挖掘其中的隐喻和象征才能感受到这是一本无穷无尽的书。他开辟了现代小说的新的可能性,是挑战文学边界的作品。而《都柏林人》更是我读过最好的外国短篇小说集之一,描写之深刻触目惊心。

伍尔夫(1882-1941)

  • 《海浪》 8

    一本有着很有意思的结构小说。但是伍尔夫的小说太轻了,重艺术而轻思想。甚至人物的情感表现得也算不上非常丰满。

谷崎润一郎(1886-1965)

  • 《春琴抄》 6

    故事还是挺有意思的,但是不知是不是翻译的原因,感觉句子非常呆板,丝毫没有美感。

卡夫卡(1883-1924)

  • 《城堡》《诉讼》《卡夫卡中短篇小说全集》 9.5

  • 《失踪者》8

    意义隽永的杰作。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充满现代感的小说,真正地描绘了现代人的孤独和无助,很好地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和他者的紧张关系。同时大胆的如同神话传说般的想象,更是让卡夫卡的作品成了艺术史上不朽的丰碑。

纪伯伦(1883-1931)

  • 《泪与笑》 8.5

    纪伯伦的诗还是比较传统的诗歌——指说的比较清楚,像人话。虽然是散文式的,但是语言依然是顿挫有致的诗化的。读他的诗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安宁。

艾略特(1888-1965)

  • 《四个四重奏》(诗集)8

    读不太懂,但却是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作品。

芥川龙之介(1892-1927)

  • 《罗生门》(小说集) 8.5

    芥川龙之介是我最喜欢的日本作家,相比于川端康成,其笔调更为冷峻,而不是凄美。

菲茨杰拉德(1896-1940)

  • 《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 9

  • 《爵士时代的故事》《清晨起床号》《所有悲伤的年轻人》《新潮女郎与哲学家》 8.5

  • 《人间天堂》《漂亮冤家(美与孽)》《末代大亨》 8

    虽然我不得不承认,我第一次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时其实并没有感觉到很好,但是由于村上春树说它好,我就读了第二遍。在第二次的阅读之中,我忽然感受到了一种流畅的文字之美。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仿若诗歌一般有着音韵的美感。小说的节奏感非常出色,尤其是带有一种如梦似幻的美感,让人欲罢不能。虽然作者自身的思想可能并不是非常丰富,但是他杰出的写作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从而使得他的文章反映了时代的弊病。他也是我最喜欢的小说家之一。其不少短篇小说也非常优秀。

福克纳(1897-1962)

  • 《喧哗与骚动》 7.5

  • 《押沙龙!押沙龙!》9

    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以炫技的方式通过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叙事。但是在我看来这种尝试虽有创新性,但过度地牺牲了叙事的清晰性。所以我并不是很喜欢这部作品。而在《押沙龙!押沙龙!》中,虽然没有那么炫技,但是福克纳对于人性的深入挖掘反而更加彰显了出来。福克纳是现代结构现实主义的引路人,在之后的文学创作中可以看出很多影子。

海明威(1899-1961)

  • 《老人与海》8

    虽然久负盛名,但是我读起来确实感觉差点意思,或许是因为我认为海明威的叙事过于简练了,以致于只有骨头,而没有肉。

川端康成(1899-1972)

  • 《雪国》《千只鹤》《波千鸟》 8

    川端康成的文字很美,其对于中国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了马尔克斯的创作。但是其文字总是让人感到一种虚无的感觉,所以我并不喜欢,因此我扣了 0.5 分。

博尔赫斯(1899-1986)

  • 《博尔赫斯小说集》 9.5

    但是卡夫卡主要讲荒谬和孤独,而博尔赫斯更让人感觉到宏远和荒凉。博尔赫斯喜欢谈论永恒和时间,以文学的方式引发人无穷的思考。

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

  • 《危地马拉传说》 8

  • 《总统先生》 7.5

    《危地马拉传说》有点意思,而《总统先生》写得就有些无聊了。

纳博科夫(1899-1977)

  • 《微暗的火》 9

  • 《普宁》 8

  • 《斩首之邀》 7.5

    纳博科夫是小说的魔术师,他喜欢设谜。为此,他的作品中思想性就不那么明显。而《微暗的火》是小说新结构的代表作品。其创新性在我看来是最强的。

奥威尔(1903-1950)

  • 《动物庄园》 8

    有意思的政治讽喻小说。

辛格(1904-1991)

  • 《傻瓜吉姆佩尔》 (短篇小说集)8

    还算不错的短篇小说集,但是在我看来也不能说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或许是由于更接近于寓言,所以在细节上让我觉得不满意。

卡彭铁尔(1905-1980)

  • 《人间王国》 8.5

    一篇很有意思的

萨特(1905-1980)

  • 《禁闭》8

    就是那部喊出“他人即地狱”的戏剧。但是我个人认为如果不去理解萨特的哲学思想,仅仅看这部戏剧的话,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为什么“他人即地狱”。但是,仅仅是作为符号去理解这句话和这部戏,应该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萨特小说的思想性超过了他的文学性。

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

  • 《等待戈多》 9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如果没有卡夫卡,或许我会给它更高的评价,但是这部戏剧在我眼中比起卡夫卡的作品,显得有些失色。

坂口安吾(1906-1955)

  • 《白痴》 8

    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说实话,坂口安吾的写作会让我想到荒诞派,在我看来,他的作品比谷崎润一郎和夏目漱石都要好。

井上靖(1907-1991)

  • 《天平之甍》 8

    一本很有意思的历史小说,讲述了当时日本派遣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佛教的故事。还算挺有意思。

马哈福兹(1911-2006)

  • 《我们街区的孩子们》

    作为寓言性的小说,马哈福兹的写法实在有些平淡。他的写法的象征性太强,而不能将象征很好地融入作品之中。

加缪(1913-1960)

  • 《局外人》 8.5

  • 《鼠疫》 8

    其实将加缪的《局外人》和卡夫卡的《诉讼》相比较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二者都是反映了一个人在审讯时的无力,但是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加缪的书总体而言给予人一种向上的勇气,这一点在《鼠疫》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题外话:我是在疫情期间读的《鼠疫》)。

帕斯(1914-1988)

  • 《太阳石》(诗集) 8

    读不太懂,但语言还可以,姑且给个 8 分吧。

科塔萨尔(1914-1984)

  • 《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短篇小说集) 8.5

    很有意思也很有特点的短篇小说集。在我看来他是对于小说艺术的进一步探索,但是也不得不牺牲思想性。

鲁尔福(1917-1986)

  • 《佩德罗·巴拉莫》8.5

    打破了生死边界和时间规律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启迪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其本身稍显混乱,但是由于小说不长,还不算过于难解。

保罗·策兰(1920-1970)

  • 《死亡赋格》 8

    还算不错。

卡尔维诺(1923-1985)

  • 《寒冬夜行人》《不存在的骑士》《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宇宙奇趣》《帕洛马尔》《看不见的城市》 9

  • 《命运交错的城堡》 8.5

  • 《意大利童话》 7

    《寒冬夜行人》是一部很有意思的元小说,是一个很有趣的文学尝试,但是在我看来实验性质要大于思想内涵。但是在其“祖先三部曲”中,也以寓言的方式,轻松地表现了他对于世界的思考。而《帕洛马尔》和《看不见》的城市更是对于长篇小说构成的新的尝试,在其中可以窥见作者独特的想象力。《意大利童话》里倒也有几个还算有意思的作品,但是十有八九都是王子公主的俗套故事不读也罢。

戈迪默(1923-2014)

  • 《伯格的女儿》 8.5

    对于种族问题的深入思考之作,结合了现代小说的技巧的作品。

三岛由纪夫(1925-1970)

  • 《金阁寺》9

    日本文学的另一位代表作家。相比于川端康成更有现实感,而又保持了传统的美感。

马尔克斯(1927-2014)

  • 《百年孤独》《族长的秋天》《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 9.5

  • 《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 9

  • 《霍乱时期的爱情》8.5

  • 《迷宫中的将军》《爱情和其他魔鬼》 8

  • 《苦妓回忆录》《礼拜二午睡时刻》《世界上最美的溺水者》 7.5

  • 《恶时辰》《枯枝败叶》《蓝狗的眼睛》 6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之作,是拉美历史的史诗。即使你对于拉美的历史缺少了解,也能够感受到里面的悲壮。是我心目中最好的魔幻现实主义之作,虽然拉美和中国的距离非常遥远,但却能作品中感受到一种亲近感,或许这就是文学的永恒价值的魅力吧。而《族长的秋天》在语言上更为纯熟。虽然很多人更喜欢《霍乱时期的爱情》,但是我对于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并不是特别喜欢。

富恩特斯(1928-2012)

  •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 8

    作者巧妙地在你我他三个人称之间进行切换。同时将时间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表现出来。表现了拉美的作家对于小说技巧和时间的思考,值得一观。

米兰·昆德拉(1929-2023)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8

    虽然有人认为米兰·昆德拉太俗,但是在这本书还算是不错的作品。情感真挚,文笔清新。

沃尔科特(1930-2017)

  • 《奥麦罗斯》 8

  • 《白鹭》 7.5

    沃尔科特是具有代表性的英语诗人,他既重视其殖民地的传统,又深谙西方的文学经典。在《奥麦罗斯》中,沃尔科特借鉴了希腊的两部史诗,又读出机杼,做了现代性的改造。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也融入在了作品之中,同时扮演了叙述者和被叙述者的角色。这也是一种现代的影响。

阿契贝(1930-2013)

  • 《人民公仆》 7.5

  • 《神箭》 8.5

  • 《瓦解》 9

  • 《再也不得安宁》 8.5

    阿契贝是非洲文学之父,但总体而言,他的小说并不算是精致,而是显得有些粗糙。这种粗糙或许是有意的,因为这和非洲的“野蛮”的文化更为匹配。然而非洲的野蛮并不是真正的野蛮,西方的文化也未必文明。在两种文明的比较和对话中,阿契贝试图去重建非洲的精神和文化,对欧洲的神圣形象进行祛魅。这是目前的中国文化也应该努力去做的一件事。说实话,我觉得作者的四部曲,反而是第一部写得最好。

翁贝托·埃科(1932-2016)

  • 《玫瑰的名字》 8.5

  • 《波多里诺》 9

    在我看来卡尔维诺和埃科这两位作家代表了现代文学发展了两个重要方向:一个是对叙事的手法进行不断地革新;另一个是充满了隐喻和象征,组织起无限复杂的网络。虽然《玫瑰的名字》更为知名一点,但我却是更喜欢《波多里诺》,因为在这部作品中真和假的交织更为复杂,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内涵可以去挖掘。

大江健三郎(1935-2023)

  • 《万延元年的football》7.5

    大江健三郎是一位非典型的日本作家。他的作品中缺失了传统日本作品的细腻的笔触,取而代之的是沉邃的思想。说实话我并不是很喜欢这种作家,因为在我看来他们丢失了文学的本质要求。所以我给他降了 0.5 分。

萨冈(1935-2004)

  • 《你好,忧愁》 7.5

    充满了哀婉情调的小说,但是个人感觉一般,缺少深度。

佩雷克(1936-1982)

  • 《人生拼图版》 9

  • 《物》 8

  • 《加薪秘籍》 4

    《加薪秘籍》是一本可看可不看的小书。但是《物》和《人生拼图版》都是不错的作品。尤其是后者,是对于同时性哲学的一种文学实践。长篇的故事由短篇连缀而成,但又互相照应,在新奇的结构之下,写出了法国的众生相。

略撒(1936-)

  • 《城市和狗》6

  • 《酒吧长谈》9

    略撒是作品中福克纳味最浓的那一个,一样的现实主义,一样的穿插技法,甚至略撒的使用要更为纯熟。在《城市与狗》中技巧还稍显粗糙。但是在《酒吧长谈》中复杂的社会状况,被作者以精妙的方式整合起来,形成了一部充满细节而不繁琐,结构复杂而不混乱的煌煌巨著。

品钦(1937-)

  • 《拍卖第四十九批》7

    小说是为了让人读不懂么?如果不是,那《拍卖第四十九批》就不是一本好的小说。在我看来,西方的文学批评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走火入魔了。

提安哥(1938-)

  • 《一粒麦种》 8.5

    提安哥是一个比阿契贝更重视本土的作家,为此他甚至坚持使用母语写作。而在他的作品中也能够体现出他对于本国的命运充满了爱意的反思。

库切(1940-)

  • 《福》《等待野蛮人》 9.5

  • 《迈克尔·K和他的人生与时代》《慢人》 8.5

  • 《内陆深处》《耻》 《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彼得堡的大师》8

    虽然在文坛上《耻》的名声或许大一点,但是我读的时候对于人物的行为充满了伪和感,让我觉得故事太假,所以我不得不给这本书一个较低的评价。但是在《迈克尔·K和他的人生与时代》和《内陆深处》中,我才品味到库切那在现实和寓言之间游走的笔调。 但是总体而言,库切的作品并没有给我太大的震撼。 库切的《福》和《等待野蛮人》真的是精妙绝伦,库切对于历史进行的重构,使得我联想到福柯对于科学、知识、权力的重新解释,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勒·克莱齐奥(1940-)

  • 《非洲人》 7.5

    是一本有意思的小书,感觉有点平庸。

彼得·汉德克(1942-)

  • 《试论疲倦》 7.5

    非常有意思的类似于散文的作品。表现出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意义的思考,但所讲的内容似乎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新意。

莫迪亚诺(1945-)

  • 《暗店街》 7.5

    一本关于追寻自我的有趣的小书。但是我对于这本小说的思想性问题没有太多的感触,可能是因为我在这方面已经做过太多的思考了。

村上春树(1949-)

  • 《挪威的森林》 8

    初读之时有种淡淡的哀伤的气息。虽然文笔流畅优美,但是缺少震撼感,还不足以让我读第二遍。

聚斯金德(1949-)

  • 《香水》 8.5

    充满了想象力的作品,让人回想到民间的传说故事,但是在聚斯金德的笔下故事是如此有魅力。不需要玩弄小说的叙事技巧,仅仅凭借着故事的自然发展就足以引人入胜。而小说最后的结局也给予我很大的震撼。

帕慕克(1952-)

  • 《我的名字叫红》《雪》 9.5

  • 《红发女人》《我脑袋里的怪东西》 9

  • 《白色城堡》《新人生》《纯真博物馆》《瘟疫之夜》 8.5

  • 《杰夫得特和他的儿子们》《寂静的房子》8

  • 《黑书》 7.5

    另一位我非常喜欢的作家,《我的名字叫红》是我最为喜欢的作品之一。帕慕克的文风总是带着一些哀婉,或者说“呼愁”。在东西方文化的交界地,在衰落的土耳其中,他的作品充满了一种冲突,一种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一种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在这样的冲突中,人的内心深处被挖掘出来。我不太喜欢《黑书》的原因在于它的炫技性质太强,把水搅得太混。

村上龙(1952-)

  • 《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 6

    一般般吧。笔调过于颓废,只能说很有日本的特色。

赫塔·米勒(1953-)

  • 《呼吸秋千》 8

    一部没有太多特点,但是也算描写尚可的小说。

波拉尼奥(1953-2003)

  • 《荒野侦探》 8.5

    没有怪光陆离的世界,只有现实。波拉尼奥超脱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通过自己独特的笔法,错落而不杂乱的描写来构建自己的文学世界,使得《荒野侦探》成为一部展现广阔世界的小说。

兰斯迈耶(1954-)

  • 《时间的进程》 8

    还算一个有意思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于时间问题的思考,但是很难说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米亚·科托(1955-)

  • 《母狮的忏悔》 9

    还算是不错的短小精悍的小说。通过外来人的视角,展现了对于文明的重新思考。

阿迪契(1977-)

  • 《半轮黄日》 8.5

    描写了尼日利亚内战的小说,表达了不同身份的人在战争中所经历的伤痛。其描写超过了很多中国试图描写广阔社会而失败的作家。

其他

  • 《非洲短篇小说选集》 9

    作品的水平不一。但是可以从中体味到非洲小说的大观,也是少有的非洲小说集了。编者是非洲文坛的领袖阿契贝。在小说中可以一窥非洲的文学、文化和思想。

  • 《悬诗》 8

    阿拉伯人的诗歌别有一番风味。

第一版后记

根据这里的记录,我一共读了45位作家(除去了《诗经》《楚辞》,有17名国内作家,28名国外作家)的作品。严格来说,我还读过一些诗词的集子在这里没有记上来。我小学读过的一些儿童读物也基本没有印象了。在这里我想要谈谈我的对于自己的阅读清单的看法,以作为改进的方向。

  1. 缺少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的认识。其实中国的小说传统也是由来已久的,但是我对于中国的古典小说知之甚少,尤其是明清之前的更是一无所知。作为一种寻根之旅,我想要从中国的传说、民间故事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2. 这个我不确定是不是我的问题,但是我没有发现一本好的对于现代性进行批判的中国小说。这是我对于一些中国作家的批评。人类的情感当然有永恒的一面,但一代人有一代人之问题,小说不能只停留在对于过去的反省,也要面向现在和未来。
  3. 很明显,我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的关注是非常不足的。我没有读过任何一个非洲作家的作品,当然也没有读过中东等地的作家的作品,对于拉美我也只读过两斯。足以见得我的文化视野是非常狭隘的。我认为阅读和我们有过相同经历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的作品,是有助于我们进行更好地反思和建设的。

第二版后记

在重新对于我读过的作品进行评价后,我修正了不少我对于古典作品的评价。或许在读过更多的现代作品之后,反而能够品味到古典作品的优秀和在现代文化中的传承。在第一版后记之中,我提到自己缺少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的认识,而这次我读了《聊斋志异》和我没有写的部分《太平广记》。在其中可以看到之后出现的很多小说的影子。而对于之前提到的关注较少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学为更是大量涉猎了。在其中可以品味到其他的一些人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思考,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益的体验。而在阅读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作品后,我真心觉得好多诺贝尔奖作家的作品也不过如此。或许这就是我和西方评委们之间的文化、思想差距吧。这几个月的阅读所花的时间实在是有些多了,在之后我虽然会继续阅读新作品,但是会放慢速度。我会将部分精力投入到文本的重读和细读中去。

第三版后记

这个学期阅读的新作品远远少于上个学期。在读了更多的作品之后更是深刻的体会到了作品跨文化传播的不易。很多在其他国家受到吹捧的作品,或是由于文化的隔阂,或是由于翻译的糟蹋,而不能够被其他国家的读者所接受。至少很多盛名在外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在我看来都是平平无奇。不过,总有一些作品能够在跨文化的传播之中脱颖而出。最近我重新读了一些我认为很优秀作品,有些甚至是初中时读的,当时依然觉得作品美得不可思议,而并没随着时间阅历的增长而觉得平常庸俗。好的作品应该有这样的生命力。最后,再次强调,打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我的主观喜好,而不是对于作品价值的客观评价,所以不要太当真。杠就是你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