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推理小说的看法
我个人是一个推理小说的粉丝,但不算是特别资深的那种。在我看来推理小说的核心在于两点,惊愕和逻辑。所谓惊愕是指小说要让读者感到惊讶,所谓逻辑就是小说必须要让故事合情地发展。在一般的小说中,这两点也非常重要,比如欧亨利就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闻名,而意料之外,自然就是惊愕,而情理之中就是逻辑。但是在很多传统小说其实惊愕并不是必然的要素,故事的发展往往始终保持着合情合理的状态,虽然有时有着奇幻的成分,但是和推理小说的惊愕不可一概而论。正因如此,在传统小说之中,惊愕和逻辑之间的张力没有像侦探小说那样的突出。在某种程度上讲,惊愕和逻辑是相互对立的。因为要让人惊愕就必须要跳出人的传统逻辑,跳出思维的定势。但是这种跳出并不是任意的,而是依然要沿着一条读者可能未注意的逻辑,否则就会背上胡编乱造的罪名。这就是推理小说的魅力和难度所在。如果说传统小说的作者是跳着轻盈优美的舞蹈,那么推理小说的作者就是站在刀尖上跳着惊险的舞蹈,一不小心就会坠入深渊。
可以说在推理小说之中,惊愕和逻辑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推理小说的传统结构,即探案、破案的固定结构又使得创造惊愕变得越来越困难。一般而言作案过程中有着三要素,凶手、手法和动机。而传统的推理小说创造惊愕的手法就是在这三者上下功夫。比如说诱导你认为某一个人是凶手,其实凶手是另一个人;比如说被害者死于密室之中,最后发现凶手用巧妙的方法制造了密室;比如说连环杀人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掩盖真正的杀机。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对于凶手的惊愕其实是在不断下降的。在读了一些推理小说后,读者会自然地对于每一个嫌疑人抱以怀疑,而不会轻易地被读者牵着鼻子。即使读者并没有猜到凶手,但是并不会对于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人成为凶手而感到过度的惊讶。因此手法和动机就成了仅有的能够制造惊愕的途径。但是手法的诡计用一个少一个,这就是本格推理小说所面临的自然的困境。在很多时候,推理作家不得不有意或者无意地去借鉴前人的手法。但是对于已经读过经典作品的人来说,这些手法就变成了会被一眼看穿的东西。正因如此,所谓“社会派”的改革事实上是必须的。当手法用尽的时候,就必须深入到挖掘让人惊愕的合理动机上来。而当推理小说的重点放到动机上时,事实上也就距离那些经典的传统小说更加接近了。它所描绘的不再是客观的自然知识和诡计,而是直指人心,要表现出凶手丰富的内心世界,不再将凶手作为一个杀人的工具。
但是这样的写作终究还是难以维系的,能够合理的引发到血案的动机说实话并不充裕,因此即使是社会派的写作也将不得不遇到瓶颈。要想继续创造出好的推理小说,或者将手法和动机更加巧妙合理地结合到一起,并更多地提高文学性,或者突破推理小说所受限的现实世界的限制,提供新的推理的背景,或者就直接抛弃传统的探案破案的推理结构。在我看来,馆系列就是对于传统推理小说的叙事的背弃。它突破了传统侦探小说在案件发生之后将视点集中在侦探上的设定,采用了多线叙述的方式在增添悬疑感。它甚至放弃了由侦探找出真凶的设定,这也是和传统推理小说不同的,侦探在很多时候只是扮演一个引子,而非真理的拥有者。
这种背弃其实由来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罗杰疑案》。正如我之前所说,推理小说的核心在于惊愕和逻辑。而要制造这种惊愕的一种可能方式是使用读者难以想象的诡计,第二种方式就是制造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信息差。正如我所说,想出一个前人没有用过的诡计是很困难的。而制造信息差是相对简单的一条途径。要制造这种信息差高明的方式就是将线索隐藏在行文之中,让读者忽略,而低级的方式就是干脆不告诉读者。但是如果不将信息告诉读者,那么推理小说自身的逻辑就是不完整的,也就会损害第二个核心逻辑。当然《罗杰疑案》虽然被视为叙述性诡计的鼻祖,但事实上本质还是公平推理,只是在凶手的选择上制造了惊愕。但是后人显然在这方面走得更远,将叙述性诡计发展为了误导读者的核心诡计。在这里侦探和读者的地位变得不对等了,在侦探看来显然的事情,被作者巧妙地蒙蔽起来了。通过这种方法,即使没有了新的物理/心理诡计,也依然能够为读者制造出惊愕。但是这种惊愕的使用必须是有限的,这不仅是因为读者在经验丰富之后会逐步地识别叙述性诡计的模式,也在于这种不公平推理造成的震撼是必须以逻辑上的牺牲作为代价的。这当然不是指侦探的推理有着逻辑的漏洞,而在于读者的思考被作者粗暴的抛弃了,读者无法在他认为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推导,因而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被破坏了。这种破坏是必须由其他的东西进行弥补的,否则只会让故事变得不伦不类。
在这里必须强调的一点是推理小说的性质决定了经验不同的读者面对同一本小说所得到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因为不同的读者能够认可的诡计的复杂度和解答的范围是不同的。如果是经验不足的读者,面对复杂的诡计,交错的线索,很快会无所适从,感到故事枯燥乏味。但当他面对一个叙述性强于推理性的故事时,便会感到更多的阅读的愉悦。而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读者,如果面对推理性不足的故事时,就会很快地看出凶手,手法,从而取消悬疑感。因而他就会更多地去赞赏那些复杂的诡计和逻辑更加繁琐严密的作品。而当读者的经验更加地丰富之后,他可能再也无法从一般的诡计中获得惊愕感,从而对于更加奇诡的作品感兴趣。所以,对于不同的作品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评价是很正常的。我对于馆系列的评价,也只是我的一孔之见。
以下内容包含少量剧透
在评价之前,我要先说明一下我的阅读背景。在阅读馆系列之前,我主要就阅读过《福尔摩斯》和阿嘉莎的一些小说,还零散地读过一些岛田庄司和东野圭吾的作品。由于在科研上遇到了困难,为了放松心情,在过去的几个礼拜里,连续拜读了绫辻行人的馆系列已经出版的九本书。由于阅读的顺序会影响阅读前意识,所以特意标注出我的阅读顺序,作为我的评价的参考。
绫辻行人的书写顺序:十角馆事件-水车馆事件-迷宫馆事件-人偶馆事件-钟表馆事件-黑猫馆事件-暗黑馆事件-惊吓馆事件-奇面馆事件
我的阅读顺序:(钟表馆事件)-人偶馆事件-十角馆事件-迷宫馆事件-水车馆事件-奇面馆事件-钟表馆事件-暗黑馆事件-惊吓馆事件-黑猫馆事件
这里第一个用括号标起来的钟表馆事件,指的是我在之前看过B站UP主汉森白JW的钟表馆事件的视频。但是我是直到看到钟表馆事件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这是绫辻行人馆系列中的作品。
总体评价:十角馆事件≈钟表馆事件>水车馆事件≈迷宫馆事件>暗黑馆事件≈奇面馆事件>黑猫馆事件>惊吓馆事件>人偶馆事件
绫辻行人的馆系列常常被称作新本格的代表作品。我们可以将传统的侦探小说和馆系列的叙事做一个比较。在传统的侦探小说之中,侦探往往在(第一起)案件发生后才进入剧情,在其中侦探通过询问,探访的方式收集证据,故事的叙事集中在侦探一方之上。读者获得的信息和侦探获得的信息是等同的。但是即使是如此,凶手的悬念依然保持到了小说的最后,直到侦探揭晓真正的凶手。
而在馆系列中则不然,馆系列中几乎所有的作品侦探在案件之前就已经进入了案件。而故事的叙事都是在多条线上交替进行的,并不局限在侦探的视角上,甚至于出现凶手的心理描写,相较于传统的侦探小说增添了悬疑和恐怖的气氛。因此在理论来说,小说的读者掌握着比侦探更多的信息。因此在馆系列的作品中,猜出甚至锁定凶手往往并不困难。但是凶手的动机、手法往往给予读者一种想象力上的冲击和震撼。这也是为何馆系列能够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吧。
在馆系列的许多作品之中,都使用了叙述性诡计。但是在我看来,馆系列有着一条相互呼应的伏笔就是密道。表面上看每个馆中都有着密道的存在,事实上在凶杀的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密道都发挥着作用。而作者反复地强调密道,事实上是想要把读者的思考完全集中在密道之上,而忽略其他更为重要的线索,不去思考不需要密道的可能解答。这在我看来,也是一种叙述性的诡计,而且是馆系列作为系列丛书中很重要的一个诡计。
但是我一直想要传达一个观念,就是文学是一个整体,所谓的本格派和社会派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在很多推理迷的眼中,社会派就是缺少诡计的代名词。但是很多推理小说之所以让读者喜爱,正是它表现了某种人性。情节之外还有人物,诡计之外还有人性。因此在我的个人评价之中将钟表馆事件放在了较高的地位之中,虽然它的诡计并不是非常的新颖,但是它的背景和设计,以及其中表现出的人性,却让我着实感到震撼。
而从馆系列之中,也能看到新本格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为了让读者感到意外,而在解答时采用了超出一般读者预期的解答,使得情节显得有些许的突兀。在我这里评价较低的两本惊吓馆和人偶馆之中都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对于我来说,这两本书中的人物情节设计都显得有一些粗糙而平淡,而最后揭晓的谜底也让人感到有些索然无味。在这两本书中我确实没有猜到谜底,但是也不如我猜到谜底的迷宫馆事件给我带来的体验好。包括暗黑馆也有一些类似的问题,但是在暗黑馆中由于篇幅较长,人物的刻画较为丰满,情节也较为起伏,因此这种突兀感没有严重地影响阅读的体验,但是在人偶馆和惊吓馆中体验就非常糟糕了。
接下来我以我个人的评价从高到低对这九本书分别进行一个简评。
以下内容包含大量剧透
十角馆事件
馆系列的第一本书,非常好的叙述性诡计。其实全书主要有两个疑问交织在一起,一个是中村青司案的实际情况,一个是十角馆案件的凶手。这两个案件的解谜交织在一起,使得全书的节奏非常紧凑。一般来说作为系列书籍的第一本书,必然不会太差,因为这是作者有感而发所做的开山之作。而之后随着创作的灵感逐渐衰竭,作品的质量出现起伏也是非常正常的情况。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应,就是杀人用的杯子是十一角的,但是第一眼并没有被学生们发现,而最后所谓的十角馆其实有一个房间是废弃的,也就是只能算九角,使得凶手得以逃脱。而后者可以说是这本书的核心诡计。这样的设计很难说不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其实到了最后凶手已经很明朗了,但作者峰回路转,告诉你真凶和安乐椅侦探实际上是同一人,还是稍稍出乎了我的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此,这本书是我在馆系列中最喜欢的一本书。
钟表馆事件
钟表馆事件和十角馆事件相似,其实杀到最后已经没有几个嫌疑人了,因此锁定真凶并不困难。而从书名和描写来看又很容易猜出凶手使用了时间诡计。但是其宏大的时间诡计,以及背后的宏伟背景说实话还是让我在阅读时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尤其是作者表现出的对于时间的哲理式的思考,以及永远的命运都发人深省,展现出了新本格作品的独特魅力。而在写作方面,钟表馆内的悬疑氛围把握得非常到位,很好地表现出了在孤岛中人人自危的紧张。这种紧张感和最后揭晓谜底的震撼感相得益彰,给予我非常美妙的阅读体验。
水车馆事件
从现在的视角来看,或许用一根手指误导身份的诡计似乎有一些过时了。所以在我第一次阅读的时候就意识到了其实正木慎吾并未死亡。从这个角度进行推导要还原作案的过程似乎并不困难。但是由于馆系列的密道传统,使得我不由地把注意力放到了古川恒仁通过密道消失的可能性上,而忽视了分尸的可能,也始终没有把握杀害女佣的动机。因此,当结局揭晓时,我还是有些意外的。虽然这些手法在现在的角度来看可能已经不算新颖了,但是通过藤沼一成的出现,增添了悬疑和非现实的气息,使得小说不至于过于平淡。总体来说作品的节奏还是非常不错的,没有过于拖沓或者急躁。杀人的动机、诡计也交代得非常清楚,没有出格的地方。
迷宫馆事件
迷宫馆事件基本上从一开始我就猜到答案了。从现在的视角来看确实有一些明显。无论是铺垫的过程,还是恰好在被杀的时候留下的作品都暗示了这个作品是杀人犯准备的。那么杀人犯是谁呢?很容易想到的就是最了解迷宫馆的馆主自己。而且在这作中的诡计主要依靠的就是密道,所以读起来有些许的平淡。但是我把它排到第四是因为它在整体的设计上没有什么明显的问题。而且设定也还算比较新颖。
暗黑馆事件
暗黑馆事件在写作上是非常不错的。对于悬疑的设置和解除都做得比较合理。如果不是因为为了欺骗读者,而有意使用了做梦这种比较非自然的因素,我可能会把它排得更高点。我觉得作者完全可以把两个江南之间的混淆消除掉,这对我来说依然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对于节奏的把控也非常合理。同时也联系起了之前的各个案子,但是作者为了让读者感到意外,而刻意的制造两个江南的混淆,同时又最后以梦境作为解释,实在是让我觉得非常的不悦,因而降低了我对于这部作品的评价。虽然确实在馆系列中一直存在着超自然的要素,但是超自然要素在推理作品中的应用应该是谨慎小心的,要避免在读者和侦探之间建立过大的鸿沟,否则小说的余味就会很糟。不过在这一方面,暗黑馆事件还不算最糟的。
奇面馆事件
奇面馆的核心诡计在于不同人所理解的前任馆长的不同,以及两个名字相同的人造成的混淆。其实如果硬要追究,其背后还是包含着对于名字和实体之间关系的思考的。但是在这作里表现出的张力就明显地不如钟表馆事件。作案手法非常平庸,暗道存在已经人尽皆知。比较巧妙的是把面具作为钥匙,从而给出割头的动机,同时利用面具的惯性思维,让人想不到只是为了掩盖脸上的伤口。和其他几作类似,这作中使用“未来之面”作为第二个悬疑点。但是对于未来之面的解读也略显平淡,使得凶手的动机显得非常单薄。让我很难给这部作品一个高的评价。
黑猫馆事件
这是我最后看的一作。由于馆系列中大量使用的叙诡所以基本上在人物出现的时候就已经猜到了鲇田冬马就是天宇辰也了。而且基本上不会日语的我都能猜出了这个名字和真名之间有着镜像对称的问题。虽然没有猜到存在两个馆的诡计,但是两个馆的差异和文章的核心诡计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并不够强。多少有种为了这盘醋包了这顿饺子的感觉。在诡计本身就不足的基础上,由于完全猜到了鲇田冬马的身份,使得小说的悬疑感也基本消失了。因此在阅读体验上感到颇为平淡。作为系列的第六作,多少已经感受到了作者灵感枯竭的感觉了。虽然写出了故事,但是已经有些许的单薄了,这也是系列作品写到最后难免会发生的事情。不过一般来说到了最后的时候,作品的质量是会有所提升的,所以我还是很期待第十作的。
惊吓馆事件
惊吓馆事件对我来说是非常无趣的一作。这一作在诡计上和馆毫无关系,本身就已经削弱了阅读的体验。而且悬念揭晓地太快,太平淡,更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短小的篇幅无法承载起其他几篇中的悬疑色彩,而最后的诡计也不够精彩。可以说无论从诡计的角度还是从故事叙述的角度讲都是一部失败之作。
人偶馆事件
如果说惊吓馆事件在叙述和诡计方面都乏善可陈的话,那人偶馆事件至少在悬疑方面的描写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正是其还算不错的悬疑描写更是让最后三重人格的设定显得如此雷人。说实话,如果你说最后“我”是双重人格我姑且还能忍受,但是三重人格是真的让人觉得这个作者充满了恶趣味,完全超出了我对于解谜范围的预期。在侦探小说中,无论是未说明的双胞胎还是精神异常的幻觉都是大忌,因为这会给读者一种机械降神的感觉,败坏推理的味道。而三重人格这样奇幻的设定出现在推理小说之中更是让人感到恶心。虽然我不得不承认在现实中也有可能出现多重人格,但是小说需要讲逻辑和预期,但是现实不需要。尤其在推理小说中使用这样的设定必须是要小心谨慎的,而在我看来人偶馆事件并未能够充分地支撑起这样的一个“我”是精神病故事。我实在是不能够接受这样的结局,所以在已经出版的九本馆系列中,我给它最低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