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品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钟嵘《诗品》开始,到宋朝以诗话为代表的诗歌评点逐渐盛行,至清代更是蔚为大观。这些诗歌评点构成了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多数评点以直观感性为主,缺少系统理论总结。然而,到了现代随着西方文学理论的侵入,文学批评成了文学理论的大杂烩,理论先行,理性至上的思想在文学批评中泛滥。在理论的遮蔽之下,审美的感性被压抑下来。没有经历过严肃文学教育的大众似乎失去了评点作品的权力。而我希望能够将作品从理论之中解放出来,看到其本性率真的一面。难道说一定要把诗里的每一个典故找出来,小说里的每一个象征弄明白,才能够体会作品的感动,才有资格对于作品做出评价么?不如说写作那些缺少感性,一味追求晦涩的文学作品的人大多只是“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背离了文学作品的美的要求,来和那些文学理论家沆瀣一气。在我看来,真正好的文学作品反而应该“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写作这个专栏,是希望以上述标准,从作品开始(而不是从理论开始),以历史更为悠久的诗歌(而不是后起的小说)作为对象,评价中国古代作家的作品的成败得失。并以此为契机体会文学作品的美,文学形式、内容的演化,体会文学作品与作者、与世界的关系。正编预计将以中国古代的九位诗人为代表,通过他们的作品体会他们的感受、经历、思考。通过对于具体的作品的阅读,来体会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和文学美学思想的演变。根据时代和影响,我将会按照阅读下面这几位诗人的诗歌作品: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元好问、王世贞、查慎行。这些从最早的战国到最后的清朝,从盛世到亡国,从归隐到高仕,从浪漫到写实,从唐风到宋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经历不同的风格铸就了不同的作品。我希望能以此一管窥视渊远流长中国古代诗歌、古代文学的一豹,乃至更恢宏的世界诗歌、世界文学的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