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自用】李白・壹

Posted by [Zenith John] on Saturday, November 30, 2024

总论

李白(公元701年-761年)是盛唐诗歌的代表人物,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尊称“诗仙”,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经历了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这些在他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

杜甫常常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但是在我看来李白更接近于传统的集大成的定义。他广泛地吸收了南朝绮丽的语言,同时又用风骚的雅正、汉魏的风骨或是道教的超然去除其中的浮华,淫艳,使得他的诗歌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创作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同时,不同于杜甫,李白更多地创作集中在古体诗和乐府上,在这两者上也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所以说将李白称为汉魏以来诗歌创作艺术的集大成者是不为过的。

李白的近体诗中成就最高的应该是绝句和五言律诗。虽然在李白时期五言律诗已经相对成熟,但是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对仗要求。所以在李白的五言律诗中经常能看到第二句或者第三句不对仗的情况。有人称之为“以古行律”。初学者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观点,即对仗是一个很严格的要求,所以要写对仗是很难的。但是对于古人来说,尤其是对于那些有些名气的诗人来说,可能恰恰相反。正由于对仗要求很严格,所以写出来的句子很多时候都大同小异,反而看不出好坏。反而在不需要对仗的时候,作者的才华才能得到尽情地施展。而李白在这方面尤为天才,尤其是李白的绝句,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李白常常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天才式的人物。杜甫的《饮中八仙歌》说“李白斗酒诗百篇”,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是确实在当时李白就已经以诗名闻世。这一点和杜甫有一定的区别。但是现在李白存世的作品只有一千来首,比杜甫更少,可以说散佚非常严重。即使是这样,在李白的诗集中还有不少的非常相似的作品存在不同的题目之下。由于这些作品差别超出了错字的范畴,因此比较有可能的是以下两种情况:一,李白曾改动过自己的诗歌,所以造成了流传版本的不同;或者,二,李白沿袭了自己之前的作品。如果这两种情况之一属实,或许李白其实并没有流传得那么天才。

李白的七律创作很少,而且水平很一般。即使是最出名的《登金陵凤凰台》前人已经指出有沿袭崔颢《登黄鹤楼》的成分。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李白性格豪迈而七律限制太多。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认为李白可能更多的是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在李白当时,七律的创作还不成熟,作品也不多。到了杜甫之后,七律才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被越来越多的创作。

李白在安史之乱时期,曾投到永王门下,之后永王谋逆兵败,李白也因此获罪。虽然前贤有多为李白开脱之处,但是我个人认为以李白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素养实在是难以成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我们不能把一个人在文学上的才华和他政治上的才能作出等同。不必像古人那样因为李白诗歌艺术的杰出成就而对他不受到重用而感到惋惜。在我看来李白的政治头脑是非常可疑的。在供奉翰林院时期,侍奉皇帝左右,是否提出过什么重要意见呢?史书没有记载。在永王幕府里有立下什么功业么?似乎也没有。虽然在诗中多次提到张翰莼鲈之思,却未能及时身退,至少也可以算是知人不明了。所以李白的诗歌中虽然多次表达想要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想法,但是他的能力能否匹配确实要打一个问号。

但或许因为李白缺少了政治人物所需的圆滑,才使得他的诗歌洋溢着自信与昂扬,成为了盛唐音的最杰出代表。即使在晚年的作品中,依然不减其潇洒气度。

李白不以用典著称,总体上来说李白的诗歌中用典的范围较为有限。尤其是谢灵运,鲁仲连,战国四君子等等几个人的典故重复使用了好多次。读多了确实会感到重复和厌烦。但是李白在给友人写诗时,经常会将其与历史上同姓的人比较,这固然是写诗的一种常见技巧,也足见作者的知识涵养。

古风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将这首诗可以看作是李白创作的自述,其中体现了李白对于诗歌艺术的自我定位,即追求《大雅》。并认为建安之后的诗,“绮丽不足珍”。虽然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作家和自己的评价标准相背离的例子,但从李白自己的创作来看,他总体上还是实现了这个自我定位的。世人多谓李白诗风豪放。确实李白很多诗歌或是飘逸超然,或是慷慨激昂。但是另一方面李白在很多诗歌中也继承了《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委婉,而不是一味豪放。尤其是李白写闺情,亦是入木三分。正是如此有些经学家如朱熹、王夫之,反而更推崇李白这个有道家倾向的人,而不是看起来更有爱国情怀的杜甫。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这首《古风》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前半部分写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绩,后半部分写秦始皇求仙寻求不死药徒劳无功。两部分都气势恢宏,一气呵成,可与《过秦论》相比。其开笔就豪气冲天,“扫六合”相比于《过秦论》的“制六合”,强化了动态感。而“虎视”一词也很好地体现了秦始皇的气魄。李白虽不以炼字著称,但用词却无不妥帖。中间几句叙事相对常规,但从“连弩射海鱼”句开始就又是李白自己的想象。李白道教思想浓厚,对于神仙典故信手拈来,而和他豪迈超然的诗风也正好匹配。通过这一过渡,从前面的雄壮,到虚幻的雄壮,最后转到了现实的悲凉。两句设问,其实都用结句作出了回答。也就是求仙之路终究是一场空。“金”和“灰”两种颜色的鲜明对比,更是凸显了悲凉的色彩。或谓此诗隐射唐玄宗求仙,有一定道理。

乐府

乌栖曲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一二句不写吴王醉,而写西施醉。三四句一个“衔”字出奇,生动写出了夕阳西下的情形。五六七句,通过漏水多来体现时间的流逝,最终达到了月亮下坠,太阳重新升起。诗中不直言时间流逝,不直接描写吴王,却通过日月的升落,暗示了吴王日夜笙歌,毫无停歇的情形。从表面上看是一副极乐之景。但如果联想到吴王最后的命运,此诗又让人感到有一种悲凉之感。这种婉转含蓄的做法,被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从《诗经》继承而来的,因而备受所推崇的,被认为是诗的正音。

行路难三首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这首诗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李白对于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叹和功成身退的理想。第一首使用的典故较少,第二三首都使用了大量的典故来佐证自己的论点,正可以谓汪洋恣肆。不过李白最杰出的才能并不在用典。事实上,在中国古代能用典写诗的人一定是数不胜数,以致于诗论作家都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堆砌典故的行为。而这三首体现了李白古诗的一大特点——善于使用长短句来丰富诗歌的结构。比如第一首的“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就很好地通过重复和短句强化了情感的抒发。而二三首通过“君不见”的长句来实现主题的切换。通过李白的处理,这种长短句不会给人以杂乱之感,依然十分流利。

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这是一首闺怨诗。闺怨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由于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基本上没有自由恋爱,也就很少有西方意义上的爱情诗。但是却留下了很多描写闺中女子思念远方丈夫的诗歌。在这种诗歌中有一部分是承接自屈原的香草美人传统,表达不被君主重用的哀怨,也有一部分如《古诗十九首》一样确实是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两者往往根本无法通过诗的内容区分开来。李白的闺怨诗写得很好。这首诗首尾照应,首先点名相思之人所处的位置,长安。注意长安是唐代的首都,所以可以被看作对于君王的影射。而我们的主人公正无法入眠,通过“寒”“孤”的外部,体现主人公孤独的内部。后半首通过对于路途遥远的描写,通过距离之远,体现思念之深。最后再用短句“长相思,摧心肝”作结,干净利落。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此种句法已经成一种套话。比如李白自己的《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感觉几乎处处可用。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五六句的“窥”字让我想起姜夔的《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一句。“窥”字一方面体现了胡人对于汉地的觊觎,但和战斗这些比较直接的词不一样,“窥”字有一种偷偷摸摸的感觉,其实有暗指胡人对汉地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有贬低胡人的意味。最后一句,“叹息未应闲”也有多重意味,一方面自然是戍客对于家乡的思念而叹息,但是既然有叹息声就说明人没有处于睡眠的状态,这有可能是因为思乡过度而无法入眠,也有可能只是因为防守边塞的要求而需要守夜。如果从第二个解释出发,这句话还暗含了对于戍边之苦的描写。正是因为有这种多重意蕴,李白的诗才让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清平调词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或谓是受唐玄宗之命为杨贵妃所做。是李白集中数量不多的极为美艳的诗。其一第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常为人称道。将云比作衣裳,将花比作美人的容颜或者反过来都有不少诗句,但是一个想字却似乎将两个方向的比喻融合到了一起。这句既可以解释为云想要有女人一样的衣裳,花想要有女人一样的容颜,也可以理解为看到云想到了女人的衣裳,看到花想到了女人的容颜。句子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被模糊化了,给人以回味的空间。

第二首以飞燕比贵妃,既是美貌,亦是受宠程度。亦有将唐玄宗比作汉武帝之意。

第三首之中,“倚阑干”之人究竟是君王还是贵妃,依然是不明确的。于是诗的结尾充满了暧昧的色彩,既可以解作君王因美人美景而消解了无限恨,也可以解作贵妃因得君王之恩宠而消解了无限恨,让人感到余味无穷。

附录:读书笔记

阅读文本:《李太白全集校注》,李白 郁贤皓,凤凰出版社,2015

p.1194 天宝九载公元年份错误(950应为750)

p.1368 注释5漏标点。

p.1528 题解字体错误。

p.2028 题解字体错误。

p.2358 上元元年年份错误(674应为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