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的最初想法来自于听《当代法国思想与文化研究》(这实际上是一门讲当代法国 哲学的大纲课)老师在说到在法国哲学中同时具有的理性和感性两大传统,形成二元的张力 结构,只是在不同的哲学家身上往往表现出其中的一个侧面。她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孟德 斯鸠,他的两部作品《论法的精神》以及《波斯人信札》分别表现了这两大传统。事实上, 我认为理性和感性的分裂在所有人身上都是存在的。而我基于对于自己的了解试图剖析自己 身上感性和理性的分裂。
我先要谈一谈我对于理性和感性的认识的变化。在小学和初中早期我始终是一个坚定的理性 主义者。在这一阶段,我对于数学和自然科学有着坚定的信心。事实上,在这一阶段中,我 认为人的感性是完全的累赘。一个完美的人应该没有任何感性而具有完全的理性。这种想法 中,我事实上被现代科技取得的惊人成就所吸引。而这些成就可以说都是人类理性的结晶。 另一方面,在对于感性的认识上,我将感性和冲动划上等号,因而否认了感性的意义。
在初中阶段,我在继续学习自然科学的同时,开始了更多地阅读小说。事实上,这一阶段我 阅读了大量的网络小说。虽然,从我现在的视角来看,这些小说在剧情上过于乏味,人物设 定上趋向于单一,但是在当时确实激发了我的兴趣,使我看起来热血沸腾。除了网络小说, 我还阅读了一些名著,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百年孤独》《了不起的盖茨比》《忏 悔录》(卢梭著)。在这一阶段,理性开始逐渐失去其神圣的地位。因为文学作品向我展示 了一个感性的美好世界。因而,我开始逐渐认同感性的意义。
在高中阶段,我又有了两个新的认识。这两个认识互相矛盾,因而不断地考验着我对于世界 的认识。一方面,对于生物的了解使得我不可避免地有了一种还原论的倾向,即一切的思考 (理性)和情感(感性)都是大脑物质的反应。因而事实上我们处在一个决定论的世界中, 所谓的自由只是一种假象。从这个角度看,理性和感性的价值都被否定了,因为它们并不受 到人的控制。另一方面,我对于历史的了解,使得我发现理性并不那么光辉。理性在促进科 学进步的同时,也导致了剥削、殖民、战争。为什么说剥削、殖民、战争都是理性导致的呢? 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依赖于剥削,如果不剥削工人,那么生产的产品成本就会增加,不那么 有竞争力。只有通过剥削的手段,资本家才能够获利。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财产总量总是 有限的,在资本家手中的越多,在工人手上的也就越少,因此,本地市场的购买力会制约资 本主义的发展。因此殖民地的诞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地球也是有限的,如果 殖民地不够了,只能通过战争来获得殖民地或者海外市场。可以看出,这些行为的背后不是 资本家的贪婪而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得每一个理性的资本家、资本主义政府必须作出 这样的决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战和二战之后世界上都有对于理性的反思。在法国哲学课上,老师就提 到,人类理性的成果――科学技术――在被应用于战争后,居然给人类自己带来如此之大的伤害, 这对于理性主义者而言是一种强大的冲击。而当我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类历史时, 我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一个纯粹的理性的世界逐渐变得恐怖起来。鲁迅在《藤野先生》中 曾经说到: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 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到了大学,我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单纯的理性只能使人成为机器,只会导致理性的灾难。 这使我不能不认为感性是必要的,甚至于感性是人性中更加重要的一部分。人的自由意志是 否存在这是一个问题,但如果人存在自由意志,那么,感性便是必要的。1
值得一提的是,我感觉目前的教育中感性是缺失的。2在上高中时,第一任班主任就向我们强调,语文也要强调理科思维, 无论是回答阅读题还是写作文一定要思路清楚,理科好的人文科也要好。到了高三,更是把 答题的套路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使你要按照规范去答题。因而我一直很喜欢看阅读题的文章 却一直很讨厌阅读题。因为在阅读题中,一切感动、反思都必须让位于理性的回答。而且在 我看来很多时候答案是空洞的,甚至是牵强的理性的回答。丰富的感性可能在这里被理性所 统一,被理性所扼杀。当然,作为考试,它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给分。但是,在高考 引导的教育的大背景下,不能不说是感性教育的一个悲剧。
在相同的情况下,人的感性和理性往往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比如,拖延症就是感性和理性不 协调的结果。一方面,理性上早做晚做,都得做,因而不应该拖延。但是感性上却希望能够 将痛苦延后。反目效应也是一个例子。这说明感性和理性在很多时候并不是统一的。人的行 为往往是二者中和的结果。同一个人,比如孟德斯鸠,很有可能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出非常 感性的一面,而在另一些事情上,表现出非常理性的一面。这就是我认为的理性和感性的分 裂。
在谈到国庆阅兵时,我说当我看到武器装备从我面前经过时,我流下了热泪。我的一个朋友 就说我的人设崩塌了。事实上,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感性和理性分裂非常严重的人。因而很 有可能别人只关注到了我理性的一面,而忽视了我感性的一面。在听到抗美援朝的将士在冰 天雪地中被冻死依然坚守岗位,在听到一位被美国俘虏的抗美援朝老兵在几十年后被追授奖 章的故事时我都几欲落泪。当阅读《共产党宣言》时,我也感到热血澎湃。很多时候,我不 为所动,并不是意味着我铁石心肠,而只是那些故事不值得我为之感动。
当然,我也有我自己很理性的一面。我偏爱数学以及自然科学。我能够欣赏其形式逻辑之美。 我也喜爱马列主义的原著,以及毛泽东文选,他们都是理性分析问题的典范之作。仅仅给出 断言是不能够使我满意的。曾经看到过一句我深感认同的话:一个人说的话,如果没给出理 由,即使是院士说的,你也不要相信。理性的背后是逻辑,如果缺失了逻辑,理性就变为了 感性。笛卡尔曾经说过:“怀疑一切。”怀疑什么?怀疑一切无理由的信仰。这就是我理性主 义的一面。
理性和感性的分裂,并不意味着理性和感性的矛盾。再次强调人的行为是理性和感性统一的 结果。而且在人性中理性和感性是不可缺少的。没有感性,人就成为机器;没有理性,人就 成为动物3。事实上,理性 和感性都具有自己的局限性,因而需要互相补足。比如,在考虑人生的意义这种问题上,理 性往往会走进死胡同。很多人依靠理性不停地追问,最后还是求助于上帝。而另一方面,在 分析现实问题的时候,单纯依靠感性做出断言是不能够使其他人信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理性更像是人类的共性,它使得每个人之间可以互相理解。而另一方面,感性是人的个性, 它使得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目标,不同的价值取向,每个人有自己的精彩人生。当然,在感性 中我们也能建立共性,使得一个集体有一定的共同价值观,这样一个集体才能够良好地发展。
总而言之,理性和感性都是人性,而且都是人性不可缺少的部分。尽管有时它们在同一个人 身上产生出表面上的分裂,但是对于人而言,由于它们本身所具有的缺陷,这种分裂是必须 的。因而每个人,不仅应该学会大胆使用他的理性,也要学会合理使用他的感性。